中國內蒙古 鄔毅 攝 冬之禪——鄔毅的風景攝影觀 攝影/鄔毅 訪談/鄔毅 曾星明 禪意如冬,冬韻如禪。 冬季,景象雖是萬物肅殺,萬籟俱寂,意境卻空靈縹緲,遼闊高遠。 長風滌蕩塵埃,大雪屏蔽喧囂,空明驅散浮躁,無邊寧靜融入萬古蒼天。 凈與靜是冬的風景,敬與境是冬的內涵。 冬,寂靜凋落是表象,卻是四季輪回的全新起點:每一個冰冷嚴寒的冬日,都孕育著生命復蘇的時刻。 這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奇跡,一切,正在悄然到來—— 無聲,無言,無怨,宿命輪轉,自然而然。 天地寂寞,是對心靈升華的至高考驗,唯有耐得住寂寞,靈魂才會超脫超越超然。 冬,滌蕩污濁,凈化心靈;冬,積蓄大愛,經歷非凡。 它用堅毅剛強悄然等待春風的溫柔,它用深沉含蓄默默守望世間的溫暖。 冬,以無色納萬色,純白包容世界;冬,以空境蘊萬境,空白孕育大千。 求道天地,何不問禪冬天? 請與我的目光同望,請與我的心靈同行—— 以禪品冬,以冬悟禪。 中國內蒙古 鄔毅 攝 編者按:攝影術發明180多年來,風景攝影的流變不曾停歇。從模仿繪到藝術自立,從呈現壯美山川的自然風景到揭示人化自然的社會風景,從對外在景物的審美表現到返回內心的觀念表達,不一而足。在當代藝術的今天,一些攝影師借助于網絡的資訊通道,從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與影像資源當中尋求靈感,從自己的生存經驗出發,自由地利用功能強大的數字技術和各種媒介材料,營造出了豐富多樣的個人化視覺表達的風景影像圖式。鄔毅如斯,鄔毅的《冬之禪》如斯!抖U》不為敘事,也超越了簡單的美和“好看”。它不僅僅只是審美對象,而是作為一種媒介,引導我們去思考:人是什么?自然是什么?人和自然的關系應該是怎樣的?在這里,風景已不是自然的風景,而是被重新建構的風景,是人的風景、社會的風景、文化的風景。 曾星明:鄔先生好,你是什么時候接觸攝影的? 鄔毅:我最早接觸相機是在初中,當時借用同學的一部海鷗牌雙反相機拍攝并沖洗黑白照片。那時,相機對我而言就是一個魔術寶盒,用手一按,人物、場景就在鏡中反向呈現。在暗房里紅色燈光照射下,影像很快就呈現在紙上。這種神秘而夢幻的感覺一直陪伴我到現在。1980年我進入南京工學院(現在的東南大學)學習,主修建筑專業。在四年的本科學習中,我系統地學習了構圖原理、素描、水彩和水粉畫等課程,也選修有關攝影的課程。學習和工作的關系,斷斷續續拍攝了一些有關建筑和景觀的照片。 曾星明:你可以說是攝影科班出身。在上大學時選修的攝影課程都有哪些?大學畢業之后,拍照片拍的多嗎? 鄔毅:確切地說,我只能算是半個科班出身吧。我選修的與攝影相關的課程有:攝影技術、照相機與暗房,以及中西藝術簡史、繪畫、設計基礎、構圖原理和平面構成等。大學畢業之后,我拍照片不算多,以拍建筑和城市規劃相關的片子為主,主要是為工作積累圖片資料 曾星明:你面世的影像大多是有關風景或者說風光的影像,對這類影像的集中創作,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 鄔毅:我真正系統地有目的進行風景攝影的藝術創作是最近幾年的事,拍攝區域以我的家鄉東北為主。這和我年紀漸長,有了閱歷,也更有閑暇時間有關。 中國遼寧 鄔毅 攝 中國遼寧 鄔毅 攝 曾星明:在攝影的眾多門類中,風景攝影是國內很多攝影人喜愛的一個門類。這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有風景攝影在感受美、體驗美、傳播美,有游歷名山大川之憑借,等等,不一而足。甚而有風景攝影相對別的攝影門類而言,容易操作之說。你怎么看風景攝影? 鄔毅:攝影術發明180多年來,風景攝影作為攝影的一個門類有其獨特的發展道路。19世紀時,風景攝影的主要功能是記錄,把自然景物、建筑轉換為平面,用作紀念品、植物、動物和探險家的標本。在這點上,它和當時的風景油畫的功能大體一致,在藝術領域的地位并不高。把攝影推向藝術層面的是畫意攝影的興起,其宗旨是通過攝影表現唯美主題,包括人物和風景等。直到今天很多攝影師還在遵從這一理念。20世紀以來,隨著其它藝術門類的發展,風景攝影在記錄和藝術的兩個功能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出現了種類繁多的攝影流派。進入21世紀,越來越多的藝術家把攝影當成一種媒介來使用,推動了風景攝影的創新,涌現了不少名家名作,他們都在用自己獨特的方式進行著風景攝影的藝術創作。由于文化上的原因,中國攝影人對風景攝影偏愛有加,很多攝影人的攝影之路始于風景攝影。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的便利,攝影人跋山涉水,追風逐影,創作了很多展現世界各地自然景觀的優秀風景攝影作品。如今,越來越多的攝影人已經認識到了風景攝影不再是簡單的景觀再現,而是要賦予更多的內涵和更高層次的主觀表達,這也使得風景攝影的表現變得豐富多彩。對風景攝影賦予更多的情感表達,做到風景中有人文情懷,有多元的主觀表現,更多地展現其藝術特質也成為了我的追求目標。 日本北海道 鄔毅 攝 日本北海道 鄔毅 攝 曾星明:從攝影術發明后的將近一百年間,作為科技產物的攝影是不是藝術,走過了一條曲折的求證之路。詩人、文藝評論家夏爾·皮埃爾·波德萊爾在《現代公眾與攝影術》中說:“現在是攝影回去履行自己義務的時候了,即作為科學與藝術的仆人!岸鴮W院派畫家H·保羅·德拉羅什卻斷言:“達蓋爾式攝影法的出現將是繪畫的末日! 從“美國現代攝影之父”阿爾弗雷德·斯蒂格里茨的“純粹攝影”到保羅·斯特蘭德,F64攝影團體的愛德華·韋斯頓、伊莫金·坎安寧、安塞爾·亞當斯等以自然風景、靜物、人體等為拍攝對象,科學理性的實驗,作品在影調上達到完美境界;從安德烈·柯特茲、馬丁·慕卡西到亨利·卡蒂埃-布勒松的《決定性瞬間》出版,用攝影把事物的形式與內容、時間與空間恰到好處地呈現。至此,攝影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的語言系統建構完成。攝影的精確描寫、豐富細膩影調,以及不同于繪畫的獨特的觀察表現方法,確立了攝影的美學標準,使得攝影被公認為一門藝術。這其中,風景攝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后,從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到當代藝術的今天,從表現到再現,從客觀到主觀,風景攝影一直處于流變之中。怎么做風景攝影?你的經驗是什么? 鄔毅:拍出好的風景攝影作品,我認為首先要解決的是立意,或者說確定拍攝主題,要拍什么。這個主題要有思想性,要傳達作者的情緒和觀念。其所傳遞的信息要超過畫面呈現的具象內容,并能與觀者進行多層次、多維度的交流,進而喚起觀者的聯想、思考和情感互動。立什么樣的意,定什么主題,這和一個人成長的自然和社會環境、性格、教育背景、審美取向等密切相關。藝術家往往會通過作品把自己對人生的感受和經歷映射到其作品中。如日本攝影家山本昌南的作品,立意于表達日本在二戰之后人們復雜的心態和情緒。而英國攝影家邁克爾·肯納則是通過所拍景物,用隱喻的方式表現了與人相關的聯想和暗示。 中國新疆 鄔毅 攝 曾星明:拍什么的問題解決了,接踵而至的就是怎么拍? 鄔毅:怎么拍,利用攝影的要素如何達到表現目的,也就是表現方法的問題。在長期實踐中,人們摸索和總結出了多種自然現象對人心理感受和影響的理論和學說。我個人覺得要具備與藝術原理有關的構圖學、色彩學、光學和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 對我影響很大的是本·克萊門茨和大衛·羅森菲爾德的《攝影構圖學》,它較為系統地闡述了攝影構圖的原理和實踐,探討了攝影與美學、心理學等方面的聯系,強調對自然界各種形狀的抽象表現,從混亂中找出秩序。比如,幾何圖像也是一種語言,它們在以自己的方式表達情感。一條直線和一條曲線會給人不同的心理暗示。同樣是光線,強光和漫射光給人的心理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其次是格式塔心理學的視覺心理分析理論讓我受益匪淺。該理論告訴我們,人們所感知到的客觀形象是經過知覺系統組織過的,與真實的形象可能會有所區別,甚至是錯覺。這個組織過程是有大腦的感官先驗參與進來的,“先驗”受人的年齡、民族、學識、閱歷等諸多因素影響。人們感知到的形象是一個盡量趨近簡化的整體樣式,不是各部分元素簡單的和!巴晷巍本哂凶冋{性,即如果改變某些元素的屬性,整體的形式不變。在我的攝影實踐中,用到的一是圖形與背景關系,這和我國傳統的“計白當黑”的方法有異曲同工之妙;二是接近性和連續性,位置臨近的元素容易被看成一個整體形式;三是相似性,視覺刺激物的形狀、大小、顏色、強度、方向等屬性比較相似時,這些刺激物就容易被組織起來感知為一個整體;四是完整和封閉,有些視覺樣式是一個沒有閉合的或殘缺的圖形,知覺系統有一種使其閉合的傾向,即能自行填補缺口而把其知覺為一個完整樣式;五是好圖形傾向,觀看者在感知圖形元素時,會盡可能把一個圖形看作是一個“好圖形”,好圖形的標準是勻稱、簡單和穩定。 再有是移情說對我的啟示。移情說首先由德國美學家費肖爾提出,用來表示人可以通過自己的意識活動,將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加諸對象,使對象具有一定的情感和審美色彩。這種理論后來成為李普斯的心理學美學的核心內容!耙魄檎f”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認為人的美感是一種心理錯覺,一種在客觀事物中看到自我的錯覺。它認為,產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情”。所謂“移情”,就是把人的感覺、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我們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沒有生命的東西仿佛有了感覺、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動,達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耙魄檎f”認為,只有在這種境界中,人才會感到這種事物是美的。 因此,要想把照片拍好,讓照片“說話”,就必須了解這些法則,掌握相關的理論和知識。同時,還要加強自身的綜合文化素養,豐富自己的生活閱歷。 中國吉林 鄔毅 攝 中國遼寧 鄔毅 攝 曾星明:實踐是要靠理論來指導的,工夫在詩外。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不管是內行還是外行,人們看到一幅照片“好看”,原因在于這幅照片有讓其好看的“法則”在其中。我一直以為,攝影很難。攝影者要把一個三維的空間,有時候還得加上時間,融進他的觀看和想法,再得通過相機這個工具,才能定格在一個二維平面上。立意、表現方法等問題解決了,技術層面如何操作? 鄔毅:攝影是科技和藝術相結合的產物,這要求我們熟練掌握攝影器材的功能和圖像處理軟件的使用。攝影人對于自己的武器——相機的每項功能要做到了如指掌,用哪個功能拍,怎么調圖,能得到什么效果,要做到心中有數。例如,同樣是拍水,用1/500秒拍攝的大浪給人震撼、勢不可擋的感受,而用3秒以上時間的拍攝的水則給人一種幽靜、舒緩的感覺。得益于科技的發展,現在有了以Photoshop、Capture one為代表的圖像處理軟件。這些軟件功能強大,為攝影表達帶來了很多新的可能。有些攝影人只用相機的P檔拍照,也不學圖像處理軟件的使用,自己做不了后期調圖,這都會影響好照片的獲得。 曾星明:在全民攝影時代,拍照片的人多了,而雷同的照片也多了起來,千人一面。這種狀況,風景攝影尤甚。你怎么看這個問題? 鄔毅:藝術在于創新,攝影師永遠都要有一顆好奇心,勇于探索,善于探索。模仿之作,扎堆拍攝而雷同的照片不會是藝術作品。藝術比的是頭腦、想法,有好的立意、好的主題,用與之適合的表現方法呈現出來,就會是你自己的作品,和別人的不一樣。想法、立意哪里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覺得可以從別的藝術門類借鑒,比如繪畫。繪畫有著千年的傳承,無論是中國繪畫還是西洋繪畫,都能給我們提供豐富的養分。郎靜山的“集錦攝影”,杰夫·沃爾對繪畫的“挪用”等都對攝影進行了創新。同時,就像你說的,工夫在詩外,要提高自己的素養。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東方哲學觀對人自身、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等都有深刻的闡述。這些我們都可以很好地學習、借鑒。有自己的想法、思想,才能創新。 曾星明:確實,創新是藝術永恒的主題。藝術發展到今天,就像劉樹勇教授說的:“有關風景的影像表達,另有一種自覺的表現,則是攝影師從對外部公共話題的關切與視覺表達,從那種負有責任的社會擔當與想象,重新回到個人化的立場與內心經驗中來。他們不再關心流行的影像趣味是什么,也不再關心歷史上有關風景的影像表達實踐,他們只是服從個人的趣味和訴求,遵循個人的內心指引,依賴于個人獨特的知識構成,借助自然風景這一媒介,來完成自己的思考與視覺表達!痹谖铱磥,你的《冬之禪》如是。談談《冬之禪》? 鄔毅:今年春節,我對拍過的片子進行梳理、編輯,準備出本畫冊。恰趕上這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我有了更多獨處的時間,與自己的靈魂對話,冷靜思考,讓平日里因忙碌而無暇解決的問題有了答案。在編輯照片過程中,我也在思考風景攝影的目的。我一直認為風景攝影絕不只是簡單的景觀再現,而應該是更高層次的情感表達,這也是攝影成為藝術的立足點。作為一個北方人,我對冬季情有獨鐘,拍攝雪景更是我的偏好。于是我嘗試將攝影作為一種媒介工具,如同畫家手中的筆、雕塑家手中的刻刀,通過對照片后期圖像處理,融進我的所思所想,編輯并再創作出了《冬之禪》專題。 中國遼寧 鄔毅 攝 曾星明:情感的表達,主觀的表達。具體你是怎么做的? 鄔毅:我被冬季的自然景物和現象所感動。這里的一樹一草、一山一水、一白一黑都在進行一種情感表達。它們的表情豐富,或蕭瑟肅殺,或空靈寂寥,或潔白神圣,或神秘夢幻,或動或靜。它們都在用自己的語言發聲,或與自然和諧相處,或與惡劣的氣候環境頑強抗爭,或靜靜地隱忍,等待春天的到來。每每看到這些,我好像能聽懂和讀懂它們。我要將這種情感通過攝影表現出來,更要將這樣的自然帶給觀者,與之互動,進而激發出觀者對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和行動。 雪景可以給攝影人帶來獨特的創作靈感和廣闊的創作空間。雪景有其獨特之處,大面積的白雪既可以當作留白的背景,也可以當成表現主體。同時,每年的雪景都會有所不同。通過分析雪景的這些特點,我確定完成一組體現東方文化的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哲學理念,表現靈動飄逸、空寂高遠的禪意作品——《冬之禪》。中國傳統繪畫強調畫面布局、意境、山石肌理、樹木形態、水墨韻味以及蒸騰霧靄等的表現,在呈現手法上注重留白,計白當黑,以無襯有等,這些,我都借鑒用之。同時,也運用了構圖學原理中的圖形、光影、影調等元素對人們情緒影響的方法來結構圖像。在色彩上我選擇了黑白,一是我個人偏好黑白照片,著迷于黑白照片中影調的變化;二是黑白照片更適合表現雪的質感和特性。 我通過“觀察景物——分解——重構——再現景物”的過程進行創作,這個過程貫穿于照片的前期拍攝和后期調圖制作。自然界的景物豐富多彩、紛繁雜亂,要通過觀察對景物進行取舍、分解并找到適合表現主題的景物進行刻畫,重構景物。這一過程既可以在前期拍攝時完成,也可以在后期使用影像處理軟件再創作來實現。對于主體景物,我大多選取一些常見的、普通的小景物,如單一的小樹、舊船、冰塊、石頭、云彩,雪面上有強烈圖案感的車轍印、圍欄和冰面等等。在畫面的布局上,我把景物抽象為點、線、面、體來經營結構,考慮不同形狀對人的感官刺激作用,以便在觀者的心理反應上引起共鳴。在影調方面,我以要得到的畫面渲染效果為出發點,選用高調、中調或低調。同樣的雪,既可以用高調表現,也可以用中調、低調刻畫,以傳達直接或隱晦的情感和情緒。在這一過程中,攝影師的立意,對畫面的預設,對相機的熟練操控和用圖像處理軟件再創作的有機結合,才能一氣呵成完成一幅你自己想要的作品。 中國遼寧 鄔毅 攝 中國遼寧 鄔毅 攝 曾星明:你用什么相機拍攝? 鄔毅:目前,我在使用索尼阿爾法系列的相機。我認為目前流行的相機的性能都很優秀,功能也很齊備,我們大多時候只使用了其中的一部分功能。所以,買相機,應當只買對的,適合自己的,不買貴的。 曾星明:你對后期用圖像處理軟件進行再創作有什么心得? 鄔毅:數碼攝影時代,風景攝影的藝術創作離不開對作品后期處理和輸出效果的把控?萍嫉陌l展,使得我們能用上Photoshop、Capture one這些功能強大的圖像處理軟件,讓攝影人有了更多的再創作手段,如虎添翼。但這也對攝影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熟練地使用這些軟件,我們才可以根據立意,強化主體,確定畫面的影調,去除影響主題的元素,添加畫龍點睛的元素,使得作品主題突出,表現到位,讓風景攝影不再只是自然景物的重現,而是自己的思考和視覺表達。 攝影人在電腦、軟件上的投入和在相機拍攝設備的投入需要相匹配。我的經驗是對圖像處理軟件的熟練掌握會改變我們前期的拍攝習慣。攝影人只有親自上手制作,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作品,調圖師替代不了攝影人本人。對圖像制作,這些年來的實踐,我總結了一整套工作流程,包括:一是修圖流程,如何剪裁畫面比例,調整影調,添加亮度蒙版,降噪和加銳等。二是軟件的色彩設置,個性化快捷鍵設置,動作設定,外掛軟件的使用等。三是文件編輯和歸檔,建立一套適合自己的命名習慣和歸檔方法并定期進行備份,有效的編輯方法對選片大有幫助,特別是在編輯組照時。四是色彩管理,包括顯示器和輸出設備的色彩和亮度設置。這些操作流程和習慣一旦形成,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掌握各種輸出介質的不同要求也是攝影人為其作品增加藝術表現力的不可或缺的基本功。一幅攝影作品是用于網絡,還是用于紙媒印刷、展覽制作,其分辨率、尺寸、色彩空間等的差別及不同的文件格式、文件之間的轉換對畫面素質產生的影響等都需了然于心。 中國內蒙古 鄔毅 攝 中國內蒙古 鄔毅 攝 曾星明:數碼技術和藝術的結合成就了當代攝影,也成就了《冬之禪》。李·弗里德蘭德說:“攝影乃是一種慷慨的媒介”。媒介即信息!抖U》作為一種媒介,引導我們去思考:人是什么?自然是什么?人和自然的關系應該是怎樣的?在這里,風景已不、是自然的風景,而是被重新建構的風景,是人的風景、社會的風景、文化的風景。最后,請談談你的攝影感悟? 鄔毅:中國傳統文化講求“天人合一”,我的攝影實踐讓我感悟到風景攝影追求的正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人在大自然懷抱中,大自然也在人的眼睛中。通過選景拍攝,把大自然定格在鏡頭中,在創作者和欣賞者心中實現“物我相融”。這種感受很奇妙,是一個把身外景色納為心中景象的過程,也是一個容物于心的過程,更是一個以藝術覺悟人生的過程。正是對拍攝題材不斷進行思考與藝術提煉,讓我從大自然萬千景象的“色”中體悟到心靈深處萬法歸一的“空”。運用西方發明的攝影術,結合古今中外優秀的藝術理論,創作出有自己獨立思考和視覺表達的藝術作品,是我努力的方向和目標。風景攝影是美好的。如果我的攝影作品在給觀者帶來美的感受之余,還能引發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那將是我莫大的榮幸。 中國吉林 鄔毅 攝 中國遼寧 鄔毅 攝 作者簡介 鄔毅,遼寧營口人,建筑學博士,多年從事建筑設計、城市規劃工作。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曾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多篇作品,并在國內外攝影比賽中獲得獎項。在羅馬尼亞奧拉迪亞FIAP展覽中心舉辦《永恒》攝影專題展,攝影作品在英國、美國、法國、意大利、塞爾維亞、奧地利等多國展出。2020年,出版《冬之禪》畫冊。 原文刊載于2020年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