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寶昌(網名: 臭哈蘇) 小時候曾經認為的朝貢體系是中國周邊小國向中華帝國的歸化,認為中華帝國對朝貢國的封賜是一種行政任命。隨著對歷史的理解逐漸深入,卻發現,既非傳統的主權歸屬也無任何管制權。所謂的封賜與其說是行政任命都不如說是對對方王權合法性的外交承認。也即是說,你代表的治理你國家的合法性是我大中國承認的唯一合法王庭。你代表你國家和我大中國做生意是被我授權許可的。朝貢國每次來中國,可不是簡單的一個官方外交代表團,而是一個龐大的經過認可的貿易團,朝貢國商隊會攜帶自己的國家特產浩浩蕩蕩的來到中國允許的幾個貿易點傾銷,同時也可通過貨貨貿易交換到準備運回自己國家銷售的中國產品,此為歷史上朝貢關系的實質,也就是合法壟斷貿易。這個合法貿易的貿易規則由中國確定,猶如今天西方貿易體系世界中的宗主國美國的地位和作用一樣。但是隨著對歷史的進一步了解,卻又發現,部分認知又需要推翻了。原來朝貢國的國主或元首上任是需要宗主國認可并頒布任命書的,而且,朝貢國沒有自主外交權。朝貢國一旦遇到外強侵略,宗主國有責任和義務去驅逐侵略者,遇到內亂,宗主國則要及時協助平叛并恢復朝貢國的社會秩序。 沒有水和灌溉就沒有農業文明,與其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文明不如說是水利農耕文明。自大禹治水始,就知有個懂水利善治水的智者大禹因為能帶領部族高效科學的疏通水道、修筑水壩,把水引向需要的地方用于灌溉和避免水患,大禹也因治水的智慧而成為首領,遂被列為中華文明奠基人之稱的三皇五帝之一。1788年的糧食減產引發了巴黎面包危機,成為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索。無獨有偶,2010年俄羅斯小麥減產導致對外糧食供給的大幅減少,小麥的國際價格暴漲,竟然成為“阿拉伯之春”的導火索。由此可見糧食安全的重要性?缭接《、孟加拉和巴基斯坦的恒河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糧食產區,有一條南亞大干道穿越其中。而美國和俄羅斯又是全球最主要的糧食輸出國(中國是最大糧食進口國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經由伊朗的波斯走廊是盟軍向蘇聯提供武器的重要通道,獲得武器供給的蘇聯才有實力在東線抵抗德國的擴張。中緬公路和駝峰航線則是盟國支持中國在東亞戰場纏住日本的重要依靠。18世紀的歐洲有4個帝國,經過拿破侖之后形成5個均勢歐洲的相對穩定,二戰以后分解為40多個主權國家,從民族主義出發的政權分割到歐盟的成立,歐洲已經融為一體。這個融合其實也是誰也離不開誰的必然,市場的高度依賴,需要高度的融合,高度的融合需要拆除國境線的籬笆。有形的籬笆還在,市場已經不可分割,全球產業鏈已經形成,各國經濟已經高度融合。 如果沒有資源、資本、技術和市場的跨境結合和流動,各主權獨立的經濟體的內部增速都無法達到今天的程度,而改革開放的中國則是對凱恩斯主義進行充分實踐的最大贏家。朝貢體系時代(國家壟斷貿易時代),誰控制了大陸的心臟誰就控制了市場,而今天,誰控制了供應鏈誰就統治了世界。國家相互連接的程度越高,就越不會因為邊境問題而產生沖突,超級大國之間不會發生占領對方國土的競爭,競爭是為了獲取對方的資源和市場,互相能毀滅的兩大力量是軍事和經濟,制衡和威脅又是和平和安全的終極保障。但硬實力和軟實力都敵不過公平的交易,人類社會永遠存在著摩擦,但摩擦的主要焦點是控制資源流動性和資本流動的規則。此時的最佳戰略莫過于:不能擊敗對手就去收購對手。 中國通過貿易來實現互惠,通過外來投資和龐大市場施展影響力和吸引力,貿易拉近了朋友之間的距離,也同時會讓敵人靠的更近。在主要競爭對手美日國等的策動下,一旦反華勢力形成一股力量,部分中國的海外利益就會成為沖擊目標,誰能成為供應鏈較量最后的贏家,還都充滿不確定性。軍力是一個國家實力的展現,沒有足夠保護自己經濟安全的軍力,財富安全就無從談起,大國地位也無從談起! 美國是以貿易立國的,中國的朝代更迭也不乏邊境貿易混亂所導致的根源,貿易需要全球化,全球化也在創造著新秩序。有不知是否科學的預測認為中國將會有一億個低端制造業崗位流向印度、緬甸、孟加拉、越南甚至非洲等低工資低發展水平的國家。也有統計數據表明全世界最貧窮的100多個國家的GDP總和不到全球GDP的3%,而全球75%的大企業都集中在最富裕最發達的20個城市,資本、人才和服務越來越走向集中而不是分化。這是可以理解的,對于那些入駐超大城市的企業來講,四通八達的公路、鐵路、飛機和輪船,都是企業通向世界的大門。而在核心城市最附近的小城市,不管其規模多大,充滿多少的雄心壯志,要么僅僅是銷售市場,要么僅僅是代加工點。外圍地區能看到中心城市的成功,但又無法共享其發展成果,那么外圍城市和地區的高端人才要么流向核心城市,要么選擇遠走他鄉(還是更遠的核心城市作選項),高房價則是流動性的障礙。但還有一種可能,共建互贏,共建互贏的條件取決于什么?我不做置評。中國有豐富的資源、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知識,幾乎可以制造任何東西。但是南北、東西發展極不均衡,因而內部整合、調整和發揮、發展的騰挪空間雖然巨大,但在產品最高價值鏈上還需要深挖潛力,以彌補高附加值產品數量少、而多數產品又不夠高精尖的缺憾。 大國小國的競爭優勢越來越有利于資本雄厚的大國。同樣的,核心城市和小城市的經濟差距也只會越來越大。這是人才和資本的聚合力以及市場逐利的自然流向。休息天家里來了個客人,看到我書櫥皆滿,問我何謂哲學。我說,觀念就像病毒一樣以人的心智為宿主,在不斷繁衍和變異中形成一種聚合體,這個聚合體就是一種文化傳統。哲學就是思考人群為何會這樣和為何演變成當下這一的習慣的,也就是如何使習慣的力量成為一種文明特色和這群人成為其文明載體的。群體文化離不開地域習俗,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學者在一群土匪里面就是另類,要么學者土匪化,要么被邊緣化。一個土匪鉆進學者群體,要么自我約束并修煉成學者,即便難以修煉成學者也要附庸風雅裝出對學術的喜好。一個儒雅貴族搬到偏遠農村永久定居,要么自己把自己打造成當地農民樣子,要么被當成異類看待。一個文盲農民躋身學者貴族(權貴)圈子想不被邊緣化剔除出局,就要緊緊的跟隨貴族化的腳步文雅化衛生化舉止典雅化。封閉型地域小城市的文化特色必然也是封閉的,簡言之就是以俗為榮,以本地化程度為優越感(本地人的優越性意識),以設法同化外來人為使命感和自豪感。其實這就是哲學的思考,就是傳統的力量影響力,也同時造就繁榮程度和富裕程度、開化程度和開明程度。 說來話巧,某天在網上看到一篇有意思的分析文章,在其后面的互動評論欄目里,觀點不一致的雙方引經據典,文字犀利,滿屏WG式經典語風,稱頌自己觀念的極大合理性,批駁他人觀念的幼稚反動性。最可悲的在于,毫無自己思想體系的支撐,你擎著張三的旗幟,他舉著李四的招牌,互相攻殲,卻都沒有自己能拿出手的具有說服力的東西駁斥對手。博弈的文明在于文明的博弈,既如此,還有什么沾沾自喜引以為傲的,還有什么理由對別人的言論指手畫腳、馭加指示的,論戰雙方都是一幅奴才相而已,毫無自己的思想存在,也就毫無自己的觀念觀點,為了反對而反對,為了攻殲而攻殲,更顯惡俗。 文化是人類群體生活習俗長期形成的大家都認同的部分,文明則應該是人類的群體或部落文化的擯棄糟粕后的向善的文化集合體。文化無好壞,文明有優劣。簡而言之,文明至少是通過時時刻刻的尊重別人來換取自尊的自覺,是人人的自我道德約束來形成整個社會的道德準則。通過自我守信獲取穩定的社會信譽的通行法則,否則必然是對文明的踐踏,從而人人互相防范導致人人自;袒滩话。 時至今日,一些大型跨國企業早已富可敵國。甚至于很多跨國企業的經濟規模遠超幾乎地球上為數一半以上的國家的單個國家的整體實力(除擁有國防武裝以外的經濟和科技及組織力)。悉數全球的人才聚集核心地帶,就不乏大唐、大元、美利堅等從古至今的經典案例。而中國的發達經濟聚集帶,則有便于船運(能實現相對最大規模和低成本的運輸方式)的海河口、長江口、珠江口三大入?趨^域為代表(在皇朝時代,已有人工運河把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珠江串聯在了一起)。 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毋容置疑的是優質人才向人才密度高的地方聚集,這是一種不可逆的人才流動方向。優質人才越聚集創造財富的活力和能力越強大,文化創造力和文化底蘊也越來越豐厚,引領科技創造力和觀念更新的牽引力越主動,經濟活力也越充沛,伴隨人才聚集導致更多的資本聚集、智慧聚集、文化聚集、技術聚集、經濟聚集、觀念聚集、市場聚集、交流聚集,而使城市綜合競爭力更加明顯,契約精神和規則意識也越容易深入人心,進而扎根到靈魂深處。隨著高端智識人才的流入型和輸出型的兩極走向,發達城市的發展速度會越快,落后城市的落后程度會越來越明顯,這是評判未來城市競爭力的一個關鍵要素,關鍵要素中的關鍵。 于2019年1月26日星期六(2023年8月16日星期三再版) |